略说孔子的民族观
2018-03-10 07:48:17
  • 0
  • 1
  • 4

今天接受了一位网友的好友邀请,她是专攻民族学的博士生,并且还来自曲阜师范大学,为了向她奉献一份见面礼,特撰本文以答之。

我国自秦汉以来,不仅是个专制主义的大一统国家,而且实行以汉族为中心的文化同化政策,于是乎令偶像化了孔子也就成了帝王之文化帮凶,这就违背了基本事实。因此之故,本博也就有必要将它说个清清楚楚!

从孔子的出身看,他虽然是鲁国的士大夫,但却乃是宋国的贵族之后,鲁国是周公的封地,宋国是微子的封地,鲁宋不仅族属不同,而且文化传统也是相异的,司马迁在《史记孔子世家》中指出,孔子的文化观是以“从周·故殷·据鲁”为特点,殷周是两个不同部族,孔子不仅从周还要故殷,这就反映了他的民族融合思想。

孔子殷裔,为什么却从征服其故国之周呢?他的回答则是“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!是因为周礼以夏商两代为监,就更具有文明的特点。这就反映出他的文化观之超越出了国界,从而认识到了周礼的宗法文明意义。试想一下:周礼的文明精神体现在什么地方?那就是尚和。而和却是周人从农作物选种中得到的认识,它说明杂交品种之优于纯种,孔子据之而提倡君子和而不同。周礼是如何体现他们的和呢?那就是‘择后于异姓’‘择臣选諫’,就是要同姓不婚,就是要求大臣批评君主,试想一下想这种价值趋向难道不具文明意义吗?

可是,周礼的文明也有局限性,它在最初仅仅适用于姬周部族的內部,<礼记>故有“礼不下庶人”之说。到了春秋时代,礼崩乐坏,连君主都带头违礼,为了挽救这一危机,孔子提出了仁的之概念,仁不仅以爱人表现出它的平等性和普遍性,而且还来自孔子的故国夷殷。殷为东夷的一族,仁字在古文字上也就与夷字同形,《说文》对它作出的解释是“东夷从大,人也。夷俗仁”,仁来自殷夷之俗,而孔子又用之损益周礼,则是他故殷的来历。至于他的据鲁,则是由于鲁是作礼周公的封地,保存礼乐最多,因而以之为教书育人的基地,由于它与本文无关,在这里也就无庸赘说。

通过以上论说可见,孔子在文化上是博釆各族之长,因此不仅从不歧视异族,而且尤其尊重它们。他说:“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,虽之夷狄,不可弃也”,“言忠信,行笃敬,虽至蛮貊之邦,可得而行也”,这些言论反映他主张的民族平等思想,也就是他的民族观。这就完全不同于后来的大汉族主义!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